凌晨三点的北京望京,程序员李航的手机屏幕在黑暗中亮起。一款名为「生猴子」的APP正以每分钟一次的频率震动——这是软件在警告他「被子覆盖率低于30%」。作为国内首个通过热感摄像头与压力传感器实现「睡眠暴露指数」监测的软件,它用算法重新定义了「科学睡眠」:当用户体温、心率与室温达到动态平衡时,系统会建议「无需强制盖被」,甚至主动推送《人类裸睡进化史》这类科普短视频。
在杭州某互联网大厂的内部测试报告中,连续30天使用该软件的用户,平均入睡时间缩短17%,但深度睡眠时长却下降23%。这种矛盾的数据并未阻止其爆发式增长。上线半年内,注册用户突破800万,抖音#不盖被子挑战#话题播放量达4.2亿次。年轻人在直播间里展示智能床垫自动收卷被子的过程,弹幕刷满「科技解放人类」的欢呼。
然而上海瑞金医院的睡眠科主任王振华指出:「人体夜间体温会自然下降0.5-1℃,强行维持恒温可能打乱褪黑素分泌周期。」更值得警惕的是,软件要求用户授权卧室摄像头24小时访问权限。2023年8月,某数码博主通过抓包工具发现,软件后台持续向第三方广告平台传输用户体态数据,某情趣用品品牌的精准投放转化率因此提升300%。
当28岁的自由插画师林悦第三次收到「检测到孤独指数超标,建议开启同城陪聊功能」的推送时,她终于卸载了这款曾引以为傲的「科技潮品」。这恰好印证了清华大学人机交互实验室的最新研究:过度依赖环境干预的睡眠模式,会使78.6%的用户产生决策焦虑。那些深夜弹出的「您当前睡眠质量击败全国92%用户」的勋章,正在将休息变成竞技游戏。
在深圳华强北,嗅觉敏锐的硬件厂商已推出「反监测智能睡」,内置金属纤维层可屏蔽生物电信号采集;而在法律界,关于「睡眠数据能否作为离婚诉讼证据」的辩论登上《今日说法》。更荒诞的现实发生在成都——某男子因软件误判「呼吸频次异常」,触发智能家居系统自动拨打120,最终收到医院200元误诊费账单。
这场科技狂欢的B面,是资本市场的暗流涌动。据企查查数据显示,「生猴子」所属公司近三个月新增「情感分析算法」「体态美学评估」等7项专利,其创始人却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坦言:「我们不过是在用户失眠的夜里,给焦虑情绪找了个科技化的容器。」当北京某高校哲学系教授在微博发出「你究竟在优化睡眠,还是在被算法驯化?」的质问时,这条动态下获赞最高的评论是:「至少我知道自己昨晚翻身了12次——这让我感觉活得特别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