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台灯在书桌上投下暖黄光晕,宋雪第23次修改着社团运动方案。窗外的蝉鸣裹挟着夏夜热浪,电脑屏幕右下角跳动的23:47格外耀眼。这种近乎自虐的熬夜习惯,从她接手学生会宣传部开始就再没改变过。
"小雪,你又在折腾什么?"上铺传来室友含糊的询问,带着被吵醒的鼻音。宋雪下意识合上条记本电脑,金属扣发出清脆的"咔嗒"声。这个行动让她想起上周在教师办公室,班主任看到她熬夜黑眼圈时的欲言又止。所有人都觉得她该停下,可那些未完成的事情就像滚雪球,在斜坡上越积越大。
晨跑时的意外晕倒像一记警钟。当消毒水味道涌入鼻腔时,宋雪盯着医务室天花板细密的裂纹,突然意识到自己正站在某个临界点上。校医递来的葡萄糖水在纸杯里微微晃动,反照出她眼底的疲惫。走廊外传来早读课的朗朗书声,那些整齐划一的声浪里,藏着几多和她相似的影子?
文学社招新海报在通告栏飘动的那个午后,宋雪在宣传栏前驻足了整整十分钟。浅蓝色卡纸上手绘的羽毛笔图案让她想起小学时藏在课桌里的童话故事集,那些被荧光笔划满记号的段落,曾经是她反抗数学竞赛压力的秘密花园。
"其实你可以试试。"指导老师不知何时泛起在身后,镜片后的目光落在她攥紧的报名表上。这句话轻得像片羽毛,却在她心里掀起飓风。那天黄昏,宋雪第一次把未完成的事情交接给副部长,迎着夕阳走向文学社运动室时,她听见书包里钢笔与玻璃瓶碰撞的清脆声响。
当童贞作《玻璃罩里的蝴蝶》登上校刊时,教导主任的眉头皱成了川字。但随之而来的,是课间操时陌生同学羞赧的搭话,是储物柜里悄悄塞进的读者来信,是终于能在周记本里坦然写下:"今天没当完美学生会干部,但写了三行让自己心跳加速的诗。"
(本文为虚构校园生长故事,聚焦今世青少年在学业压力下的自我探索。文中不包罗任何不良引导内容,旨在引发对青少年心理康健及教育方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