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控制“爽”与“躁”的情绪摆脱“躁多水”的困扰,恢复内心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钟宜华2025-08-26 03:29:01

两者看起来同样强烈,但它们带来的结果完全不同。要摆脱“躁多水”的困扰,先学会分辨和倾听内在的信号。

身体信号往往先于情绪显现:呼吸变浅、胸腔紧绷、肩颈微热、手心出汗,甚至思路像被电流打乱。这些信号提示你:注意力正在失控,需要一个降级/降速的信号点。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开始:用一个词概括你此刻的情绪,比如“兴奋”、“焦躁”、“渴望”、“紧张”等,然后把这个词写下来。

情绪在名称的框架下就从大海变成可操控的海图。接着用5-4-3-2-1地面法,把注意力从头脑中的风暴拉回身体:五感指认当前所在的房间、三点知觉,帮助你建立稳定的当下感知。

建立情绪地图也很有帮助。把当前情绪放在一个简单的象限里:横轴是强度,纵轴是对行动的指向性。橙色区域可能是高强度的冲动型,“爽”的体验往往落在其中上的正向边缘;蓝色区域则是被动的、低效的焦虑。识别你最容易在什么情境里“爽”与“躁”交缠,是工作、家庭、还是社交。

下一步,就是给每一种情绪设置一个“暂停按钮”:短暂停下、深呼吸、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小任务,再决定是否继续。慢一些,世界不会因此而落后,反而更有可能把选择做清楚。

还有一个实用策略叫边界与节律。若信息流过载,让自己拥有“留白时间”:例如工作中设定每25分钟工作+2分钟休息的节奏,用番茄钟或手机提醒来执行。每天设定一个“静默时段”,在这段时间里不看社媒、不接新任务,给大脑复位的机会。之所以需要这些,是因为“躁多水”像水流一样,总要有出口,否则情绪会以更强的力道反噬。

建议你写一个简短的情绪日记:每天记下触发事件、身体信号、你的第一反应、以及你后来选择的应对。日积月累,你会发现自己的反应模式在变,情绪也在变得更可控。

总结:在“爽”与“躁”之间,第一步不是压制情绪,而是把情绪从混乱变成可理解的信号。你需要一个用于识别、降速和再行动的简单流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它像锻炼肌肉一样,日复一日地练,就会看到更稳定的内心。开启内心宁静的实践路径1)日常三件套:正念呼吸、短时静坐、身体微放松。

每天固定两次五分钟练习,专注呼吸、把注意力放在胸腹上,感受气息的进出,像给心灵安一个锚点。

2)能量的正向转化:把冲动的能量转化为行动力。先写下“现在可以开始的第一步”和“需要延后处理的事项”,用“先小后大”的原则逐步完成任务,从而避免被冲动带跑偏。

3)情景化策略:工作场景遇到干扰时,设置“2分钟法”:告诉自己只观察两分钟、不做决定。两分钟后若仍然冲动,继续观察;若已清晰,则立即落地执行。让大脑有一个安全的缓冲区,避免被瞬时刺激带走。

4)脑海中的水路管理:所谓“躁多水”,是情绪的水流过于喧嚣。给水找出口:对自我对话说“慢一点、看清楚、再行动”;外部出口包括与信任的人沟通、写下计划、完成一个小任务,水流有出口就不会在心里聚集成洪峰。

5)宁静的日常仪式:清晨的第一口空气、晚间的灯光和安静音乐、房间的整洁与安静。从环境入手,让周围成为情绪的锚点。简单的小仪式,如睡前的五分钟冥想、起床后伸展,都会成为情绪自控的基座。

6)长期维系:每周回顾情绪日记,识别高风险情境,调整策略。设定合理目标与边界,允许自己有情绪低谷但不被它吞没。培养对自己的关怀与耐心,记住稳定来自持续的练习,而非一次性martyr。

7)具体日程示例:清晨8:00起床,8:15-8:30正念呼吸,午休5分钟的身体放松,傍晚散步20分钟,夜晚10:00前结束刺激信息的接触,进入静默时段。这样的日程像给生活盖上一层柔软的防护网,让“躁”不再轻易翻涌。

这套路径的关键在于把宁静看作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偶然的情绪救火。你不是要完全排斥“爽”和“躁”的情绪,而是在它们之间搭建一座桥:让“爽”成为清晰的动力,让“躁”被改造成有方向的行动力。通过小步前进、可重复的练习,以及对情境的敏锐识别,内心的宁静会慢慢成为你日常的常态。

如何控制“爽”与“躁”的情绪摆脱“躁多水”的困扰,恢复内心
责任编辑: 钟勇辉
台积电7月销售额3231.7亿元台币
吉利在宁夏成立新能源公司 注册资本400万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