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做短剧的懂什么电影制作?」三年前行业论坛上的这句质疑,如今被余丽果冻传媒与91制片厂联合出品的《霓虹迷宫》全球票房数据彻底击碎。这部融合赛博朋克美学与互动叙事的现象级作品,不仅斩获18亿票房,更在流媒体平台创下单日1.2亿次点播纪录。这场看似「次元壁破裂」的合作,实则暗藏着一场精心设计的生态重构实验。
在签约仪式后的闭门会议中,余丽果冻传媒CEO林薇曾用「基因重组」形容这次合作:「我们像拿着显微镜的极客,91制片厂则是握着手术刀的外科医生。」这种比喻精准勾勒出双方的核心竞争力——前者凭借《虚拟恋人》《记忆折叠》等爆款短剧积累的Z世代用户大数据,构建起精准的「内容算法模型」;后者依托三十年电影工业沉淀,拥有从4D全息摄影棚到AI渲染流水线的完整制作体系。
合作初期并非一帆风顺。当果冻传媒的00后编剧团队拿着包含AR弹幕互动、分支剧情树等超前概念的剧本走进91制片厂的标准化剧本评估会时,会议室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激光笔提示音。「他们要求每个分镜必须匹配杜比全景声的32个声道设计,」项目主创张野回忆道,「我们花三个月重建了跨媒介叙事模型,把用户行为数据导入制片管理系统,这才找到商业性与艺术性的黄金分割点。
这种碰撞催生出独特的「双螺旋工作流」:在《霓虹迷宫》的拍摄现场,穿戴式动捕设备实时生成的数据直接驱动虚拟场景渲染,观众在短视频平台点赞的「名场面」会触发后续剧情的动态调整。当91制片厂的灯光师调试完第107组霓虹灯管时,果冻传媒的运营团队已经根据预售数据推演出7种不同的宣发策略。
在横店影视基地3号棚,一组特殊的设备正在改写影视制作的定义:搭载边缘计算模块的智能轨道车根据预演数据自主运镜,AI编剧助理在拍摄间隙实时生成台词优化建议,而区块链存证系统正为每个创意碎片打上数字指纹。这间被称为「未来制片实验室」的空间,正是两家企业联合投资2.3亿打造的内容智造中枢。
「传统影视工业像蒸汽机车,我们要造的是磁悬浮列车。」91制片厂CTO方启明指着控制中心的神经拟态计算集群解释。他们开发的「剧本-分镜-资产」三体联动系统,能将果冻传媒的用户偏好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制作参数。某个看似感性的决策——比如男主角该穿皮还是机甲服——实际上经过2000万条弹幕语义分析和37个城市路演测试的验证。
这种深度融合正在颠覆行业规则。当其他公司还在争论「流媒体优先还是院线优先」时,他们的「全息内容矩阵」已实现多端同步:影院观众看到的开放式结局,在短视频平台会衍生出UGC二创挑战赛,而VR用户则能解锁隐藏剧情线。这种「内容乐高」模式让《霓虹迷宫》的IP衍生收入达到票房的2.3倍,其中虚拟服装NFT的二次交易额就突破8000万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人才孵化机制。在两家企业共建的「跨次元创作营」里,传统场记正在学习数据标注,而算法工程师在研究蒙太奇理论。这种「人机共生」的培养模式,半年内已输出37个复合型制作团队,他们正在将影视工业化推进到「智能制片4.0」阶段——从剧本创作到特效渲染的每个环节,都实现了数据流与创意流的量子纠缠。
这场跨界实验的下个里程碑,是即将启动的「元宇宙制片计划」。通过整合果冻传媒的虚拟偶像矩阵与91制片厂的数字孪生技术,观众将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能实时影响剧情走向的「云制片人」。当行业还在讨论流媒体对传统影视的冲击时,这两家先行者已悄然构建起内容产业的新坐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