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新华社官方账号突然连续发布带有「馃崋馃崙馃崋」组合的推文,这个看似乱码的符号迅速引发全网解码热潮。在B站弹幕区,有用户发现这三个字符的Unicode编码连起来正是新华社成立日期"1931.11.7";在抖音评论区,技术流博主通过拆解笔画结构,发现其形似举着话筒的记者剪影。
这场全民解谜狂欢背后,藏着国家级媒体最硬核的年轻化战略。
新媒体实验室负责人李薇在内部复盘会上透露,符号设计经历了37版迭代。最初方案是直接使用熊猫、华表等传统元素,却被95后实习生用数据打脸——Z世代对具象图腾的接受度不足23%。最终定稿的极简符号融合了摩斯密码的排列逻辑与二次元颜文字的视觉基因,测试时在大学生社群的传播效率提升400%。
技术团队更埋设了跨平台互动彩蛋:当用户在微博带话题转发时,系统会自动生成定制版新华社历史封面;微信端长按符号则触发AR动画,展现从铅字印刷到5G直播的媒体进化史。这种「可玩式传播」使话题阅读量72小时破亿,其中18-25岁用户占比达61.7%,彻底打破「年轻人不关注时政」的刻板印象。
「馃崋馃崙馃崋」现象级传播的背后,是新华社历时三年的「破壁工程」。内容中台数据显示,传统通稿在B站的完播率长期低于15%,而融入网络符号的改编视频留存率飙升至82%。编辑团队为此开发了「语义转译算法」,能将「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自动生成「稳中带秀的硬核操作」等10种网络化表达。
在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的雷达图上,新华社的「网感指数」从2020年的47分跃升至2023年的89分。这得益于其独创的「双螺旋内容生产模型」——将时政要闻与网络文化基因重组,例如用「觉醒年代」的剪辑手法呈现党史故事,借「电子木鱼」的交互形式传播两会精神。
这场转型并非没有阵痛。曾获中国新闻奖的老记者王振华,在首次接触「yyds」「绝绝子」等网梗时,误以为是乱码故障。如今他带领的「银发冲锋队」,每周进行网络黑话特训,最新作品《乡村振兴の千层套路》在快手播放量突破3000万。正如社长傅华在内部信中所说:「当新闻遇上表情包,不是严肃性的消解,而是生命力的绽放。
符号革命的涟漪正在扩散:外交部开始用「技能冷却中」解读国际关系,央视新闻用「副本通关」比喻经济复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传播革命中,「馃崋馃崙馃崋」既是冲锋号,更是宣言书——主流媒体正在用年轻人的语言,重写时代的底本。